自2010年以来鸿E配资,乳源东阳光优艾希杰精箔有限公司作为中日合资企业,以技术引进和创新为基石,以市场需求为导向,在汽车轻量化、新能源材料等领域持续突破,用15年的深耕细作,书写了一段产业升级与国际合作的佳话。
01
技术联姻
从“引进来”到“领跑者”
2010年,一场旨在整合中日优势资源的合作正式落地——乳源东阳光优艾希杰精箔有限公司成立。日方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注入,更关键的是铝加工领域的前沿技术与精细化管理体系。“通过日方的技术指导和管理经验,我们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。”企业相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。双方合作开发的高性能铝箔材料,迅速跻身行业技术领先梯队,其中汽车用钎焊铝箔材料更是成为市场“硬通货”,如今国内路上行驶的汽车中,大部分搭载着该公司生产的相关产品。
生产车间。
据统计,去年,该公司整体销量达12万吨,同比增长12%;汽车钎焊铝箔销量5.1万吨,同比增幅达31%,成为国内多家主流车企的核心供应商;独家专利产品MB翅片销量1.33万吨,同比增长43%,其钎焊后强度高、耐腐蚀性能好的特性,为汽车热交换器减重12-16%,成为行业轻量化转型的标志性产品。
02
锚定新方向
新能源领域再启合作新篇
面对全球能源变革浪潮,中日团队将目光聚焦新能源汽车与储能市场。“我们正在开发低成本MB翅片和新能源汽车用真空钎焊材。”负责人透露,新一代MB翅片通过工艺优化,成本降低20%的同时保持性能优势,而真空钎焊材则瞄准动力电池热管理需求,可大幅提升电池包散热效率。这些研发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,预计2025年量产,届时将为新能源热交换器头部企业提供配套。
工人正在操作机械鸿E配资。
在研发投入上,双方建立了“双轨制”创新体系:日方技术团队派驻专家驻场指导,中方组建专项研发团队,年均研发经费超5000万元。这种“外脑+内驱” 模式,让企业在铝箔深加工领域保持着每年3-5项核心技术突破的节奏。
03
产业示范
中外合作的“乳源样本”
作为铝加工行业的合作标杆,该公司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乳源瑶族自治县的产业升级逻辑。当地政府通过税收优惠、研发补贴、人才公寓等政策组合拳,为外资企业营造了“类海外”营商环境。而企业的反哺同样显著——累计解决就业超800人,其中瑶族员工占比达35%;带动本地有色金属冶炼、物流运输等上下游产业年产值增长超10亿元。
工人打包。
“我们的合作不是简单的技术移植,而是形成了‘日方技术+中国制造+全球市场’的闭环。”负责人表示,目前公司汽车钎焊铝箔产品主要供日韩、欧美及国产系汽车配套的汽车热交换器头部企业,多款产品出口海外,这种“双循环”格局使其在国际市场中始终保持韧性。
从传统铝加工到新能源材料先锋,乳源东阳光优艾希杰精箔的15年,是中日企业优势互补的15年,更是中国制造业通过国际合作实现产业升级的缩影。随着新能源汽车用新材料研发的加速,这家扎根瑶乡的合资企业,正以创新为笔,在“双碳”赛道上绘制更壮阔的发展蓝图。
来源:韶关发布
银河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